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迎来强劲发展势头,众多骨干企业涌现
近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消耗量不断攀升,各类废弃物如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等也在逐年激增,这为资源循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据报道,2023年我国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已达到约59%,废钢的回收利用量更是占据了粗钢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同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数量已超过10万家。
然而,废弃物处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规模扩大、来源复杂、利用难度增加以及企业规模较小、网点覆盖率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资源循环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诞生,无疑为我国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以来,国家及地方层面相继出台了多份绿色低碳政策文件,旨在引导和推动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在国家级层面,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目标,通过精细管理、有效回收和高效利用废弃物,覆盖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该意见还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0年的发展规划目标。
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企业及行业载体均需壮大并规范。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中强调了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的必要性,同时提出改造升级既有试点示范,并深入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此外,还需培育行业骨干企业,支持重点项目布局,推动“走出去”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并引导国有企业发挥骨干和表率作用。在规范发展方面,需对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实施规范管理,强化信息化监管,并依法打击回收和二手商品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旨在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打造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以推动国民经济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同时,各地方也积极响应,广东省、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江苏省、天津市、山东省和福建省等八个省市均发布了相关实施方案,均强调了加快培育行业骨干企业的重要性。
四川致力于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废弃物协同利用机制建设,并积极推进重点项目的布局与实施。该省提出,要着力培育一批在技术装备、管理运营、创新能力以及行业引领力方面均表现突出的骨干企业。同时,还将建立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省级和地方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以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废弃物循环利用事业的发展。此外,四川还计划打造国内领先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示范企业,并支持省内优秀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河南方面则强调了省级循环经济产业集团的组建重要性,并积极鼓励相关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内外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与运营。该省提出,要分领域、分区域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并引导国有企业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发挥表率作用。同时,河南还计划支持省内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参与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循环经济合作。
天津市则注重因地制宜地推进项目和企业培育工作。该市提出,要聚焦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目标,鼓励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一系列再生资源回收及加工利用项目。同时,天津市还将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创新能力强的循环利用骨干企业,并引导国有企业在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发挥核心作用。
江苏省则更注重对细分市场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布局。该省计划到2027年,布局并培育100家以上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围绕循环利用全产业链,江苏省将重点扶持一批技术装备领先、创新能力突出、经济效益良好且具有引领力的行业骨干企业。此外,该省还将围绕新能源设备、新型基础设施和电器电子产品等领域,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同时,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和利用企业加强合作,以促进废旧家电家具等产品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山东鼓励各市积极探索废弃物协同利用机制,并强化对行业骨干企业的引导。该省计划围绕废弃物重点品类和循环利用全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管理运营规范、创新能力突出且引领带动力强的企业。同时,山东支持有条件的市制定区域废弃物协同利用方案,并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项目。
福建方面则不仅注重对骨干企业的培育,也强调对典型城市的支持。该省计划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典型城市和企业,推进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此外,福建还将加快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以及省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综合基地等建设。同时,福建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培育一批废弃物循环利用骨干企业,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从国家到地方,废弃物循环利用行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随着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相关产业集中发展的信号愈发明确。从已发布的政策来看,各地对培育骨干企业的推进力度和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升,这无疑为市场带来了更多期待。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省市跟进这一政策,共同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