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力推资源循环利用,组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
在最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明确表示,将大力支持组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并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具有重要功能的资源回收利用平台。
2024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专题新闻发布会,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进展进行了全面介绍。会上,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指出,随着“两新”工作的持续推进,未来将产生大量废旧物资,这给回收循环利用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他强调,国家发改委一直高度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并将其作为“两新”四大行动中的关键一环。通过畅通回收循环利用链条,我们不仅能有效应对环境污染等问题,还能开辟出资源的“第二矿山”。
赵辰昕进一步介绍,近期国家发改委积极履行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职责,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持续推动回收循环利用行动。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日益完善。针对回收渠道不畅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推动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的深度融合,提高了可回收物的分类准确率。目前,全国已建成回收网点约15万个,大型分拣中心1800余个,有效解决了回收网点不足和不完善的问题。
其次,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为解决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质量不高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重点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项目以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的建设。这些举措引导了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向更集聚、更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到59%,且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10种主要再生资源的利用量也在逐年大幅增长。
三是不断健全循环利用的体制机制。为解决企业在抵扣减税方面的问题,我们持续推动资源回收企业向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从而降低回收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针对废弃物回收设施用地难题,我们指导各地将相关设施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确保回收循环利用的用地需求。此外,为打击“作坊式回收拆解”等环境违法行为,我们深入实施退役动力电池等综合利用规范条件,加强环境监管执法。
赵辰昕进一步指出,国家发改委将与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深化回收循环利用工作。这包括加快构建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畅通资源回收利用链条,以实现“去旧更容易,换新更便捷”的目标。具体措施将包括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的发展,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支持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以及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等。
同时,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的成立进展也备受关注。该集团将成为第98家央企,其成立旨在推动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以促进国际化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的构建。此外,央国企重组整合的提速也体现了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进专业化整合以及实现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此次央企的组建得到了多方机构的共同参与,包括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和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各方均出资30亿元,共同筹集了高达300亿元的组建资金。其中,中石化将负责废塑料的循环利用,而华润集团则将专注于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这一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多方的共同参与,不仅展示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雄厚实力,也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该集团筹备工作的高度重视。
据悉,该集团的总部有望落户天津,这将是天津首家一级央企,有望成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国家层面也已发布多项绿色低碳政策文件,以进一步引导和规范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
2024年3月,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回收循环利用行动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以及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等。同年5月,国务院进一步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强调了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的建设,加强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的供需对接,并开展了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此外,还加强了对工业装备、信息通信、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的回收利用,并建立了涵盖资源消耗、回收利用、处理处置、再生原料消费等基础数据库。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关于绿色低碳的相关政策文件层出不穷,这些政策文件均多次强调了落实各项方针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作用。此次新集团的筹备工作,正是中央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它为后续推动再生循环利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体支持。
逆向物流需求激增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已纷纷出台废钢相关政策,旨在优化废钢加工体系,进而推动废钢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山东省已明确提出,力争在2025年实现废钢利用量的显著增长,增幅预期超过20%,并期望废钢在钢铁原料中的占比能达到30%左右。预计到2025年,该省钢铁工业将每年利用废钢资源量超过1400万吨,充分展现了废钢市场的巨大需求,同时也推动了逆向物流的迅猛发展。
全球逆向物流行业市场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维持快速增长。2022年,该行业市场规模已达50138亿美元,2017至2022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6%。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逆向物流行业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将其列为“两新”四大行动之一,并积极推动相关行动的实施。近日,官方首次正式披露了“中字头”资源循环利用集团的成立进展。据透露,该集团总部将设立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并计划于近期挂牌成立。其出资主体包括天津市政府、国务院国资委以及多家大型央企,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计划组建资金高达300亿元。
该集团的业务将覆盖多个领域,包括废塑料、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将负责废塑料的循环利用,而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则将专注于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此外,中国宝武的废钢资源回收业务也有望整体并入该集团,为推动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新组建的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的业务发展,国家发改委表示将积极推动构建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以确保资源回收利用链条的畅通无阻。这将有助于实现“去旧更容易,换新更便捷”的目标,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入新阶段。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了回收循环利用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以及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等。紧接着,在5月,国务院又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供需对接、开展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等具体要求。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构建起了庞大的回收体系,包括约15万个回收网点和1800座大型分拣中心,有效弥补了以往回收网络的不足,为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以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不仅促进了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的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更引领着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已经提升至59%,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十大类主要再生资源的年利用量也在逐年攀升,其中废钢铁的年利用量已突破2.6亿吨大关。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在资源再生利用领域的实力,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
业内人士指出,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对于实现碳中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与行动指南。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升级,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为地球减负,为未来蓄能。民生证券也认为,随着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即将成立和资源循环利用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再生材料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华福证券亦持相似观点,他们认为组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并加速推进“换新+回收”模式的建设,将有望进一步健全我国的资源回收体系。这一举措不仅能提升新、旧固废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率,还能促进多产业资源的整合,打造出类似于“第二矿山”的资源宝藏,对我国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近两年,“并购重组”已成为监管层面的热议话题。去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关于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专题会议,强调企业应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开展并购活动,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今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相关意见,明确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提升投资价值,并鼓励使用多种支付工具。而今年4月发布的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更是将并购重组作为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并计划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来进一步活跃并购市场。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出持续活跃的态势,央国企之间的整合重组事件也层出不穷。
9月8日,盐湖股份(000792.SZ)发布公告,透露青海省政府国资委、青海国投与中国五矿有意共同组建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盐湖集团)。该集团拟以100亿元作为注册资本,并计划在中国五矿持股53%、青海省政府国资委持股18.73%、青海国投持股28.27%的股权结构下成立。
此外,在9月2日,中国船舶(600150.SH)与中国重工(601989.SH)联合宣布,正在筹划中国船舶通过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预计合并完成后,新公司将晋升为全球最大的造船上市公司。
同月1日,保变电气(600550.SH)也发布了公告,揭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正与中国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就输变电装备业务进行整合商讨。